不少80后、90后对光绪皇帝的第一印象,或许都来自前史教科书上那张标志性的大头照。相片中的光绪帝面庞清目秀,眉宇间透着一股文弱书生的气质。但是这张广为撒播的相片,其实在性一向备受质疑。
这张相片最早出现在1920年的《时报图像周刊》上,但令人困惑的是,刊物并未注明相片的详细来历、拍照时刻和地址。更为难的是,这张相片后来还被用于制造光绪与梁启超、康有为的合成照,使其可信度大打折扣。正因如此,新版教科书终究删除了这张存疑的相片。
作为一国之君,光绪深居紫禁城内,外人本就难睹真容。再加上慈禧太后有意镇压光绪的政治影响力,即使其时有光绪的相片,也都被慈禧命令销毁了。这就造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:晚清许多王公大臣都留下了印象材料,仅有光绪皇帝没有一张确凿无疑的相片传世,这不能不说是近代史研究的一大惋惜。
网络上曾撒播一种说法,称1902年两宫回銮时,光绪在正阳门下轿祭拜武庙的瞬间被外国记者,这是现存的仅有相片。但相片拍照间隔过远,加上光绪其时低着头,底子看不清面庞,这个说法也难以令人信服。
起色出现在一本清末出书的《义和团战役全图》中。书中录入的皇帝回銮小影,很或许是光绪存世的仅有正面照。1901年《辛丑公约》签定后,逃亡西安的清朝皇室起程返京,随行人员包含慈禧太后、隆裕皇后和光绪自己。书中标示的皇帝回銮明显便是指光绪帝。
这本书的可靠性得到了其他佐证:书末附有李鸿章、袁世凯等重臣的肖像照,这些相片都经考证承认实在。更有必要留意一下的是,将这张相片与光绪同父异母的弟弟载涛的肖像比照,两人的眉眼、嘴型和脸型概括都极为类似,悉数契合兄弟间的遗传特征。尽管相片像素不高,但经过这样的比对,其实在性得到了进一步印证。
因而,《义和团战役全图》中录入的这张相片,很或许便是光绪皇帝留存于世的仅有实在印象,具有极高的前史价值。